新闻中心News
j9九游会冲破环境、营养、安全三重约束中国食物系统转型亟需战略思考
五金食物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和世纪疫情交织的百年变局新挑战,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食物系统,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国民营养、社会公平、生态平衡、市场有效及系统韧性至关重要。为此,文章深入剖析了我国食物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从供给端、需求端和保障层解构了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生命周期、全球性和系统性视角构建了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概念框架,从安全、营养、公平、绿色、经济和韧性6个维度阐明了其内涵,提出了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转型的实现路径,以期为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提供新的系统解决思路,也为全球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食物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与生活、生产和生态紧密关联。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气候变化与环境挑战加剧背景下,我国食物系统面临的外部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食品安全、食物浪费等新挑战威胁资源环境与居民健康。面对新形势下食物安全、国民营养、生态平衡、市场有效及系统韧性的多重需求,加速推进我国食物系统向可持续方向转型迫在眉睫。 然而,食物系统及其可持续转型相关研究大多局限在全球层面,针对国家层面、尤其是基于中国国情探究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方向与实现路径的研究仍然缺乏。因此,系统全面构建中国食物系统研究的概念框架、明晰其特征与内涵、探索其实现路径,既对推动我国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具有重要性与迫切性,也可为全球食物系统研究与理论探索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000—2020年,我国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图1)。但随着国内消费升级,需求侧与供给侧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新挑战。 当前,我国食物系统应对冲击的韧性仍不足。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农业首当其冲、受灾严重,社会经济也受到极大影响。 2. 国际方面,地缘冲突加剧导致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异常,部分国家甚至限制粮食出口应对潜在粮食危机,风险进一步通过供应链、价格机制传导至我国。 我国食品安全经历了从关注数量安全、卫生安全、质量安全到营养安全的历程,但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不合规等传统风险仍突出(图2)。同时,发达与落后地区间、城市与农村间、不同食品种类间的质量差异明显,安全供给不平衡问题尚未消除。 1. 食品供应链新技术发展不足带来新的传播风险点。据调查,2020年中国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污染率达万分之0.48。 2. 新型主体经营方式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难度。随着直播带货等新型运营方式涌现,产地溯源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难题接踵而来。 3. 新食源性疾患时刻威胁生命健康。除各类食物中毒事件,食物过敏作为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也亟待关注。 1. 膳食结构不合理,慢性病问题突出。主要存在食盐摄入过量,红肉摄入多,鱼禽类、水果蔬菜及豆奶类摄入比例严重不足等问题。 3. 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导致隐性饥饿。我国居民人均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加上产量育种、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的粮食营养品质下降,近3亿人处于隐性饥饿状态。 2. 人为因素。“后天”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畜牧业废弃物处理落后,导致耕地板结、水源富养化等,与生态环境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厘清食物系统与SDGs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晰可持续食物系统的内涵,并识别关键着力点。为此,文章分别从供给端、需求端和保障层来剖析食物系统与不同SDGs的内在关联(图3)。 涉及提供食物生产和分配所需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创新技术等,是保证食物系统在面对各种冲击时保持韧性的切入点。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食物系统与不同SDGs高度关联(图3)。其中,全球和区域层对应SDG13、SDG14和SDG15;国家层对应SDG9和SDG11。供给端的可持续转型是对传统食物安全内涵中可供性的拓展,即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进口、储备、援助,供应足够的食物。 在家庭和个体2个层次讨论。家庭层的目标是为了保证所有家庭能够获取充足和营养的食物j9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这是对传统食物安全内涵中可获取性的拓展,又与SDG12密切相关。个体层的目标主要有SDG2、SDG6、SDG7和SDG3(图3)。实现个体层的SDGs,能够满足个体对健康、营养,以及食物、能源、水的需求。这与传统食物安全内涵中的可用性,即确保个体营养健康,关注食物准备、烹饪及在家庭内部的分配状况具有一致性。 SDG16、SDG10和SDG17这3个呈递进关系的目标可确保食物供给和需求端稳定,与传统食物安全内涵中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极端天气、或经济不稳定都可能破坏粮食安全的稳定性。实现该层次的SDGs能为食物系统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长期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文章认为可持续食物系统是一个能够确保当代和后代所有人的食物安全和营养,促进公平生计,对自然具有积极影响,并在社会、经济、环境层面具有韧性的复杂开放巨系统。可持续食物系统框架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展示了食物系统各环节中的行动者与相关要素;包含了食物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及与经济、生物气候、科技创新、人口健康等外部系统的交互反馈(图4)。 2.动态性。可持续食物系统内外部作用与反馈过程决定其动态特征,系统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 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构建可划分为内涵方向、战略规划、目标定位3个层次(表1)。内涵方向是构建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方向指南,战略规划是与内涵方向相关的国家制度基础,目标定位是定位各维度方向的SDGs。 1.安全维度。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核心要义,侧重从供给端的数量和质量2方面确保食物系统的安全性。 2.营养维度。在安全维度的基础上,以需求端为主,供给端为辅,优化膳食结构,使居民获得合适能量和充足营养。 3. 公平维度。实现可持续食物系统的基本要求,现阶段需要从保障层出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关注弱势群体公平参与食物系统的权利。 4.绿色维度。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生态文明体系的关键一环,旨在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方式,减少食物系统中的损耗和浪费。 5.经济维度。食物系统实现社会最优的政策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食物系统的有效性和包容性。 6.韧性维度。提高食物系统应对各种冲击能力的关键,即提高食物系统的稳健性,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筑牢屏障。 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转型的最终目的在于“根本解决”与“直接行动”。因此,基于前文提出的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概念框架、特征和内涵,文章提出6方面建议。 提高农业生产力是确保安全维度的根基。为此,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各种农业投入要素的充足有效供应;在国内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保障各渠道用粮供给安全;建立食物溯源跟踪制度,加强政府监督,提高企业自律程度,促进消费者和各个协会共同监督食物供应链的安全。 在供给侧,构建绿色、有机、无污染的食物生产体系是重中之重,推动功能农业发展是强化作物营养的辅助性路径。为此,应通过立法、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适度加工食物,生产更多健康食品。在需求端,居民自身膳食结构的主动性优化是解决营养过剩与隐性饥饿的关键有效路径。为此,可利用多元化宣传方式引导消费者提高营养均衡意识、优化膳食结构,尤其是弱势地区人口的营养健康普及。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减少相对贫困是保障食物系统公平的核心举措。为此,需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能力,提高小农收入;降低农业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提高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增强食物系统中弱势群体的就业保障;确保弱势群体,尤其是妇女儿童等能够公平获得生产资料、创新技术等资源;促进实现食物消费和末端处理环节国家间平等、性别间平等和代际间平等。 绿色维度是实现食物系统可持续的长远保障。为此,要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缩短食物供应链,降低食物加工过程中资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强消费端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对无公害产品、绿色有机产品的接受度;将食物浪费治理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反食品浪费法》的执行监管,提高全社会减少食物浪费的意识;加强末端治理,促进食物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与环保处置,避免食物废弃物对环境、人畜健康造成威胁。 在生产阶段,应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高效绿色生产方式的经济可行性。在供应链环节,需要确保加工企业生产健康食品的利润,以及流通贸易的有效畅通。在消费环节,需保障消费者多样化膳食的购买能力。在废弃物处理环节,要保证废弃物处理的社会正收益性。此外,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完善创新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升级农业供应链,加强产销衔接和供需精准匹配,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强食物系统韧性是突发公共事件下对食物系统最重要的新思考。在生产环节,应多举措增强食物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和应对自然资源退化和各类突发冲击的稳定性j9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在供应链环节,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应对逆全球化、投资风险和地缘风险的韧性,构建完善的农资应急运输绿色通道,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蓄水池”和“调节器”功能。在消费环节,完善形成应对饮食多样化带来的冲击和妥善处理食物安全事件的能力。 当前,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和地缘冲突交织j9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既给我国食物系统带来了诸多挑战,也带来了反思和重构的战略窗口。构建系统全面、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食物系统,既是支撑我国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又是一项重要且亟待开展的科学课题。由于食物系统的系统性、动态性、多样性、科学性与协同性特征,文章提出的初步战略构想,还亟待通过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完善发展,以为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提供新的系统解决思路,为全球食物系统研究与理论探索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刘晓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学生健康教育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食育研究小组负责人。主要从事可持续食物系统与政策研究。 闫丹郑州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政策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可持续食物系统、食物损失与浪费等。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国际产业生态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及资源流动与管理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共同主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十余份SCI及中文核心期刊编委。主要从事资源安全及产业与城市循环低碳发展研究。 刘晓洁,贺思琪,陈伟强,闫丹,刘立涛,丁钢强,张忠杰,.可持续发展目标视野下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战略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112-122.j9九游会冲破环境、营养、安全三重约束中国食物系统转型亟需战略思考